你知道「貞節牌坊」是怎麼來的嗎?
  靖康之亂,給中國人帶來極大的傷痛。當中最令人心感悲憤的,是當時全國上下、無論長幼的女性,都慘遭金人強暴蹂躪,極盡姦淫侮辱。男兒寧當格鬥死,豈忍妻女受玷汙?
  《宋俘記》記載,金兵宋欽宗降金被擄之後,在開封帶走的俘虜人數達14000人,分七批押運至北方。一個月內,有近半數婦女被欺凌致死。而未死者中,一部分送往上京,聽從金太宗發配。
  其中上千婦女被賜給金國留守方的人員,另有三百人留住洗衣院(即官方妓院),這些人都被迫隨女真鄉俗,「露上體,披羊裘」。宋徽宗的鄭皇后、欽宗的朱皇后也被同樣處理。朱皇后不堪受辱,回屋後自縊被救,後又投水自盡而死。
  另一部分被留在燕京,賞賜給伐宋有功的金兵。其中許多被賣進娼寮,有些還被完顏宗翰以十人換馬一匹,更有些被賣到高麗、蒙古作奴僕。《呻吟語》引《燕人麈》說這些婦女,「十人九娼,名節既喪,身命亦亡」,「甫出樂戶,即登鬼錄」。被扣留在金國的北宋使臣宇文虛中,曾遇見北宋秦王的女兒,已經淪為妓女。
  北宋的後宮嬪妃、宗室婦女,都被擄往北方為奴為娼了,那民間婦女的遭遇,更是可想而知。一這個恥辱,使中國人深切地體會到「士可殺,不可辱」的精神,而捨棄了北宋時「重生存,輕貞節」的觀念。對那些寧死不甘受辱的婦女,紀念她們的「貞節牌坊」也從此樹立起來。在其背後作支撐的,並非盲目的忠貞,而是自己精神人格的堅挺。
  然而到了後期,社會對婦女的貞節觀念,已經從「表揚」已變成了「要求」:當別人有的時候,你也應該要有。結果,婦女在生存與貞節之間,只能選擇後者。但這只是守住了型式,人的心裡卻沒有感受。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,「貞節牌坊」亦從此成為文化的大毒瘤。
  像是社會上的規條在訂定時,原意總是向善的;但教條殭化之後,反而扼殺了人情。現代人常說要按程序、規定去解決問題,殊不知做事的是人,人是有感情的。如果不能關注別人的情感,儘管站在一切道理之上,卻只會壞了大事,正如「貞節牌坊」一樣,終於步入崩潰。
  規條只能解一時之困,不能持之以恆。唯有情,才是千古不變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韋雙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